为深入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路径,2025年6月27日,南京财经大学沙巴体育
“非遗薪传”暑期社会实践小队奔赴南京市六合区长芦街道,专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留左吹打乐(留左大鼓)”代表性传承人曾胜利。通过实地调研与深度访谈,队员们深刻体悟了这项源自隋唐军乐的古老艺术的独特价值及其在当代社会传承发展的艰辛历程。
战鼓擂响千年 军乐沉淀乡音
实践队员进入大鼓储存仓库参观。据非遗传承人曾胜利介绍,留左大鼓的名字源于其发源地——六合区一个名为“留左”的村落。其历史可追溯至隋唐时期,,是古代军营用于提振军威、庆祝胜利的重要军乐形式。“大鼓军用,小鼓民用”,留左鼓乐是连接军营与民间、共庆胜利的独特纽带。历经千年岁月流转,留左大鼓逐渐沉淀为南京六合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民间音乐形式,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记忆。

图为传承人曾胜利为团队进行讲解
三代接力守护 非遗重焕生机
参观完毕后,实践队员进入会议室与传承人进行探讨并了解到,2007年留左大鼓成功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荣誉背后凝聚着曾胜利家族两代人的心血。曾胜利回忆,其父作为一位地方文化工作者,在2002年政府启动非遗保护工作之初,便敏锐意识到留左大鼓濒临失传的危机。毅然肩负起搜集、整理、恢复这一古老艺术的重任。2015年父亲离世后,曾胜利毅然接棒,将守护与传承留左大鼓视为家族使命,甚至引导自己的孩子从小接触和学习这门艺术。“父亲把鼓谱和技艺交给我,我把对它的热爱和责任传下去,希望它能在下一代心里扎根。”曾胜利的坚守,是国家、社会对非遗保护日益重视的缩影,也为留左大鼓的存续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

图为传承人与实践队员探讨
创新求变谋生存 传承困境盼破局
实践队员移步至荣誉墙边,观摩留左大鼓团队近年来所获荣誉。曾胜利坦言,艺术团一直在努力创新表演形式,使其更贴近现代审美。一个显著的改变是取消了传统演奏中不可或缺的唢呐和小鼓。曾胜利解释道:“过去表演常因唢呐声被指‘不吉利’或‘扰民’,即使在广场演出也难免非议。”为此,团队精心定制了声音更为清越的“梅银炉”替代。此外,为适应不同场合需求,表演规模也从最初的固定40人,灵活扩展至80人左右,体现了传统艺术在市场化中的适应性调整。

图为留左大鼓团队所获荣誉
实践队员随曾胜利移步至基地中央。“留左大鼓不是简单的敲敲打打,”曾胜利强调,“它需要深厚的鼓乐素养和技巧,对音律节奏有精准把握,与其他鼓乐体系有着显著区别。”作为南京本土孕育的文化瑰宝,它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基因。尽管政府通过组建专业团队,利用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加大推广力度,缓解了部分宣传压力,但愿意沉下心来系统学习这门技艺的年轻人寥寥无几。“现代生活节奏快,人心容易浮躁,这项需要长期投入的非遗项目,对年轻人吸引力不足。”曾胜利语带无奈,但仍充满期盼:“希望未来二三十年,能有更多人看到、了解并爱上留左大鼓,让它真正焕发应有的光彩。”

图为传承人与实践队员合影
青年躬身实践 共担文化传承使命
本次调研活动使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非遗保护的紧迫性与复杂性。队员们表示,近距离接触留左大鼓,不仅是一次文化洗礼,更是一堂生动的社会责任课。他们亲身体验到,守护像留左大鼓这样的民族瑰宝,不能仅停留于口号,需要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政策的有力扶持,更需要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深入基层、探访非遗、记录传承故事,正是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为守护民族的文化根脉贡献青春力量。实践小队表示,后续将通过撰写深度报告、制作新媒体产品、联系更广泛平台投稿等方式,将留左大鼓的魅力与困境传播出去,呼吁更多人加入到守护非遗的行列中来。